曲谱介绍:
木马的小伙伴晚上好呀,世界杯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天了,今年的赛场可以说是风云变幻,冷门频发(据可靠消息<消息来源:豌豆>说冰岛会勇夺桂冠)。真是让人 防 !不 !胜 !防!
即便如此,大家看球的热情也丝毫未减。木马2楼世界杯直播间昨晚就迎来了一批观众,大家看球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的高涨。
然而妹子们喜欢的德国帅逼球队也首战失利了,丝毫不给牺牲美容觉熬夜看球的她们一点面子。而各大城市的天台想必也人山人海了吧,木马在这里提醒大家:看球可以怡情,赌球钱包归零。顺便附上成都高楼一览表供需要的琴(qiu)友们查询。
既然看球风险都这么大,看球之余我们就来继续了解苏俄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音乐吧。今天木马尤克里里为大家带来的同样也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国民歌曲:《喀秋莎》(俄语:Катюша)
喀秋莎
(俄语:Катюша),又译为《卡秋莎》,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,在二次大战时为苏联士兵送行的爱情歌曲。 本曲讲述一个叫“喀秋莎”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故事。 本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·勃兰切尔(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)作曲,米哈伊尔·伊萨科夫斯基(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)作词,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·鲁斯兰诺娃(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)首次演唱。
歌曲的名字喀秋莎,是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(Екатерина)的爱称。俄语的习惯里,名字除了昵称以外还有更进一步的“爱称”以示亲昵。如娜塔莉亚(Наталья)的昵称是娜塔莎(Наташа),而娜塔申卡(Наташенька)就是爱称。叶卡捷琳娜(Екатерина)的昵称是卡佳(Катя),而爱称就是喀秋莎(Катюша)。
《喀秋莎》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。在前苏联,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喀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女孩,一个深爱着前线战士的女孩,她执著地等待着那位心上人的来信。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《喀秋莎》还出现了十余种歌词的版本。甚至士兵们还把重创德国鬼子的是БМ-13(BM-13)火箭炮亲切的称作“喀秋莎”。据传当时由于极端保密,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。他们见炮架上有一个K字(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),便爱称其为“喀秋莎”。这个名字后来不胫而走,几乎成为红军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关系蜜月期期间,《喀秋莎》传入了中国,成为中国人民最为熟悉和喜爱的苏联歌曲,上世纪50年代的许多舞会上都会奏起这首歌,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典型的标记。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,《喀秋莎》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。90年代以后,中俄关系逐步改善,《喀秋莎》也再度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歌曲在舞会、ktv被广为传唱。在中国人的心里,几乎把喀秋莎和俄罗斯画上了等号。《喀秋莎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,尤其是“老三届”这批人中,有着普遍的“喀秋莎”情结。
在他们的影响下,70 80年的后代可以说是在这首歌的熏陶下长大的,甚至不少90后和00也通过一些“特别”的途径听过唱到了这首浪漫的苏联歌曲。
2012年12月3日首播的日本电视动画《少女与战车》(ガールズ&パンツァー)第8集中,因真理学院的诺娜(声优:上坂堇)与卡秋莎(声优:金元寿子)以俄语重新演绎《喀秋莎》而使得此歌曲重新在ACG圈内走红。
2015年,莫斯科向世界多国领导人就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发出了邀请,中国三军仪仗队在整齐的步伐嘹亮的歌声中亮相,唱的正是这首曾经承载了中苏友谊见证的《喀秋莎》。
《喀秋莎》弹唱谱下载
《喀秋莎》指弹谱下载